1、爆管现象
铜陵电厂3号机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制造的亚临界强制循环汽包炉,过热蒸汽流量1 025 t/h,过热蒸汽压力18.3MPa,过热蒸汽温度541℃,富通新能源生产销售
生物质锅炉,生物质锅炉主要燃烧
颗粒机、
木屑颗粒机、
秸秆压块机压制的生物质颗粒燃料。
1999年11月12日3号炉整套启动期间,11:00发现送、引风机及给粉机自动解除,炉膛负压变化较大,给水流量与蒸汽流量偏差较大,约200 t/h。现场检查发现炉后烟道固定端人孔门处有蒸汽冒出,停炉后进入炉内进一步检查确认为末级过热器固定端16排,炉前数第2根根弯头上部爆裂。
2、原因分析
3号炉在调试阶段累计运行约400 h后末级过热器第16排第2根管子发生爆管,并吹损了第16排第1根管子,爆口及吹损部位位于弯头位置。管子规格为φ54 mm×9mm,材料为12CrIMoV。
爆管爆口张口较大,呈张开嘴状,最大周向张口距离为37 mm,爆口轴向长度为85 mm。管子及爆管内外表面呈青灰色,爆口外表面氧化膜较厚,达0. 3~0.4 mm,大部分已脱落。爆口附近有众多的平行于爆口的细小裂纹。爆口唇部明显减薄,但与典型的短期超温爆口相比,减薄量比较小。爆口附近管子明显涨粗和减薄,管径和壁厚的实测值及以公称直径54 mm计的涨粗值见表1和图1。爆口的断口较平整,断面呈颗粒状。
爆口中心爆破口唇部边缘组织已完全球化,珠光体区域已基本消失,碳化物聚集长大分布于铁素体晶内和晶界,并出现孔洞和裂纹,球化4级。爆口中心内壁氧化层厚0.27 mm。爆口中心背火面组织球化3级,内壁氧化层厚0. 22 mm。爆口前(迎流向)距爆口端部70 mm处向火面组织球化3.5级,内壁氧化层厚0.24 mm。根据管子材料组织球化状况及内壁氧化层厚度可以肯定爆管处管子金属长期过热。按球化方程估算爆口处管子金属长期过热当量温度为618℃,爆口背面和爆口附近金属长期过热当量温度要略低一些。按内壁氧化层厚度估算爆口处管子金属长期过热当量温度为621℃。
此外,从爆口和断口的宏观形状以及爆破口唇部边缘组织变形拉长情况可知管子爆破前产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表现出短期过热爆管的特征。在爆口边缘未发现金属相变组织,因此,短期过热爆管处的金属温度低于Aa温度(此钢Aa一774℃)。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爆管性质为长期过热基础上的短期过热爆管。对吹损管以及爆口前、后管子也进行了金相试验。
被爆口吹损的第1根管子弯头部位向火面组织正常,为铁素体十珠光体,内壁氧化层厚仅0. 05 mm。该管金相试验的取样部位与爆管管子爆口相邻,位于爆管管子的烟气流上游,取样部位的炉内热负荷应高于爆口部位。可知爆管管子过热主要是由管内蒸汽流速过低而造成的,产生这一原因可能是:管子部分堵塞;管内表面存在的一些影响流速的突出物,它在某种工况下可能会造成该管气流的突然减少。
爆口前、后取样部位爆管管子向火面组织正常,为铁素体十珠光体,爆口前取样部位内壁氧化层厚0. 03 mm,内壁脱碳层厚0.18 mm。表明爆口前、后取样部位的金属温度低于爆口处管子的金属温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炉内爆口弯头部位热负荷相对较高而引起的。
资料表明某电厂末级过热器运行4年后开始发生爆管现象,此后3年中间共爆管14次,爆口全部位于弯头部位,均为长期过热爆管。壁温实测结果亦显示弯头部位壁温相对较高。
3、处理意见
更换爆口前、后取样部位之间的所有爆管管子;全面检查爆管管子的堵塞和节流情况;运行期间,尤其是低负荷运行工况下,避免末过超温。
(转载请注明:富通新能源生物质锅炉
/swzgl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