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造前的工艺流程和主机设备
改造前系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设备配置如表1。小熟料库为立窑熟料,大熟料库为回转窑熟料。
2、技改工艺设备方案
1)选用“大辊径、窄辊面”的辊压机,相对于“小辊径、宽辊面”辊压机,其对物料的适应性较好,延长了物料受挤压的时间,提高了辊压机的粉碎效率。
2)在辊压机上方选用适当的稳流称重仓。稳流称重仓有助于保持辊压机喂料的连续均衡,使辊压机运行平稳。称重仓体积不宜过小,否则易造成空仓,辊压机进料不连续,运行不平稳,引起振动。
3)采用“V形选粉机+旋风分离器”的选粉分级方案。经考察发现,由于打散分级机的打击板、反击板和筛板等易磨损,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且无法随意调节人磨半成品的粒度。而采用V形选粉机对辊压机的物料进行分级,运行稳定、维护工作量小,且能够通过循环风机的风速,随意调节入磨半成品的粒度。
4)选用可靠性较高的板链斗式提升机。由于熟料有较强的磨蚀性,最好采用皮带输送机输送方式,但由于场地有限,最后选用了板链斗式提升机。
5)原有闭路粉磨系统改成开路粉磨系统。增加辊压机预粉磨后,系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如果保持原有的闭路粉磨系统,磨后的斗式提升机、选粉机及其风机等设备需作相应改造,工作量大,投资增加,故决定改闭路为开路系统,富通新能源销售雷蒙磨粉机、球磨机等磨机机械设备。
3、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和主机设备
改造后工艺流程见图2,主要设备配置如表2。
4、改造措施
1)配料秤能力加大。产量提高后,更换大、小熟料库配料秤的减速电动机,同时将换下的电动机用于水渣和石灰石秤,石膏秤有富余能力不需改动。
2)磨头进料输送设备改造。原有3条入磨皮带机需改变位置和长度,并增加1条皮带机,使5组原料改为进辊压机前的斗式提升机。辊压机系统半成品经过旋风分离器底部的斜糟送到磨头溜子八磨。
3)磨机内部改造
①重新调整仓长。辊压后的人磨物料颗粒<1mm占95%以上,磨机应以粉磨为主,一仓有效长度从4.25m缩短为3.25m,二仓有效长度由7m增至8m。
②改造隔仓板。采用带有内选粉筛分功能的隔仓装置,对物料进行粗细分离,粗料返回前仓,细料进入后仓,充分发挥各仓的粉碎和研磨功能。
③改造出料篦板。原出料篦板篦缝平均为lOmm左右,难以适应小钢段,改篦缝为6mm后,出料装置具有使料段分离及控制物料流速的功能。
④安装活化衬板。在二仓安装4道共120块螺旋式活化衬板,改善离简体衬板表面较远的钢段层因筒体不能有效带动而形成的“滞留区”对粉磨效率的影响,加强各段层的运动,同时减缓料流速度,提高段仓存料量,从而提高磨机的粉磨效率。
⑤采用小钢段技术。改造后一仓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球,而二仓采用小钢段,大大强化了研磨功能,提高了粉磨效果。改造前后球段级配对比见表3。
4)水泥输送改造。改造后2号水泥磨的出磨水泥进入1号磨的水泥输送设备一起入库(1号水泥磨输送设备在2003年由气力改机械输送时,能力已加大至250t/h,可以满足改造后2条水泥生产线的输送要求。
5、运行情况及效益
5.1改造前后运行情况
2号水泥磨系统技术改造后于2005年3月28日投入运行。经过2个多月的试运行,总体效果良好。台时产量一度达到llOt左右,因设备规格和功率比1号磨系统低,故产量仍相对较低,表4、表5足改造前后运行数据对比情况。
从表4、表5可以看出:改造后产量增加了90%左右,吨水泥电耗降低了50%左右,且水泥细度降低,产品质量有较大改善。
5.2效益
增加效益估算(以生产P.0 42.5级水泥为例):
①节能效益。按85%的运转率和0.5元/kWh的电费计算,每年可节省电费:
45x24x365 x0,85x(40-19,5)x0.5 =344万元
②增产效益。按每吨水泥20元的利润,每年可增加利润:
(85-45)x24x365x0.85x20=596万元
③社会效益。如降低研磨体、衬板的磨损、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
该技改项目总投资800多万元,从上述效益估算来看,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6、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循环风机振动。经分析主要足因为进入风机的粉尘含量大,造成风机叶轮积灰,引起振动。另外,还与风机叶轮本身结构有关。经对风机叶片易积灰处进行局部的结构改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机的振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调节补风量,尽量减少风机人口含尘浓度。即在v形选粉机进风管旁设1个电动风门(见图2),调节风门的开度,即可调节补风量,风门开度越大,循环风含尘浓度越低,但产品质量下降,即半成品粒度变大,故一般开度在50%以下。
2)使用微段后,为防止篦缝堵塞,要定期清堵、补球,由于出料篦缝变小,要改善磨内通风,使料流通畅,应使用质量较好的收尘布袋,定期检查更换布袋,加强布袋清灰系统的维护等,减少磨尾袋除尘器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