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的生产,为本已因气候变化而高企的粮价承压。“粮价更易波动,走势与油价相关性越来越高。”他说。
欧洲环境局在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利用粮食制作的生物燃料并没有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报告中还提到,原料作物的来源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些生源燃料环境效益的高低。 当农业残留物或浪费的粮食成为原料时,无论是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还是在影响生态系统方面,生物能源的效率都会明显高于石油燃料。但欧洲环境局同时指出,为了制作生物燃料而专门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会损害生态环境,比如对森林的砍伐。
欧洲环境局主任Hans Bruyninckx表示,“未来几年,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能源在能源革新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潜力必须考虑到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举个例子,以粮食作物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就非常低。”
环境保护并非靠生物燃料加强监测是当下首选
全球最大的木薯出口国泰国把98%的木薯片出口到中国,而且几乎全都用来生产生物燃料。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泰国的木薯片价格自2008年已上升将近四倍,木薯价格也涨了一倍。
为了获取绿色能源,发达国家纷纷立法,规定使用非矿物燃料。美国国会规定,到了2022年,美国每年的生物燃料使用量必须达到360亿加仑。欧盟则规定到了2020年,各成员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所使用燃料的10%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
这种做法并非是对环境最好,反而起到一定的反作用,保护环境应该采取环保、理性的方法,许多专家呼吁各国减少其绿色燃料的发展,指生物燃料的大量生产,加上一些主要农作物的收成欠佳,这都是造成粮价飙升、饥荒以及政局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专家认为,在粮食供应逐渐减少或是粮价过高的情况下,各国应该调整其政策,暂停对生物燃料的严格规定。
环境监测作为“十二五”环保产业的一大板块,所能呈现的绝不仅限于PM2.5监测这一狭小空间。按照环保“十二五”规划,环境监测“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需求将达1000亿元。
环境检测工作原来一直由环保部门各级环境监测站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近几年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国内兴起,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
一位长期跟踪环境监测市场的券商分析师也认为,环保“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其中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资质企业与地级以下城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来协助政府提升环境监测运营维护的效率。从这一点来讲,第三方运营未来会受到具体政策推动而有望全面推向市场。“在美国,400多个监测站点,政府几乎全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商业机构投资运营,这些机构运作都很富有活力,完全值得中国借鉴。”该分析师称。
转载请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生物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