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多种客观因素限制,秸秆综合处理仍面临机械力量不足、综合处理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焚烧秸秆现象仍偶有发生。
秸秆不让焚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本文了解到,多地正以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秸秆“五化”利用为指导方向,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在机房内,两台大型秸秆发电机轰隆作响,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台监测着机组的运行情况。除了发电,还可以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变废为肥”。
饲料化利用也是秸秆处理的重要方式。在汤原县靠山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台打包机仅用一分钟左右,就将一个圆柱形秸秆块添加好益生菌,并用蓝色薄膜覆盖打包好。秸秆经过这种方式发酵处理,便成了牛的优良饲料,合作社年可消耗秸秆500~700吨。
综合利用仍存难题
一方面利用政府补贴,一方面依靠市场供需,黑龙江省采用“双轮”驱动方式推动秸秆处理,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各类补贴,调动了市场化主体参与秸秆综合处理的积极性,但受多种客观条件限制,秸秆综合利用仍存在一些难题。比如,秸秆全量化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处理的一种基本方式,但调查中发现,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力量不足等成为了一些地区秸秆全量还田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7年东北地区还田总面积达到1.23亿亩,但东北地区耕地总面积超过4亿亩,二者差距不小。
在位于富锦市的乔楚种植家庭农场,8000亩稻田产生的秸秆2018年全部实行粉碎抛撒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必须要粉碎抛撒均匀才行,否则影响来年播种。”农场负责人乔志国介绍,农场为使秸秆全量还田,购买了处理机械,加上人工、燃油等,每公顷成本增加1000元左右。
正是由于秸秆综合处理成本较高、收益受限,纯粹的市场化模式相对较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大。
对此,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通过补贴带动秸秆综合利用,是目前秸秆综合处理中的重要模式,但同时也容易让一些主体产生“有补贴就上,没补贴就撤”的短期行为,需要在市场化与政府补贴之间找好“平衡点”。
构建多赢局面
有关人士认为,从长远看,秸秆综合处理要以政府引导为组织手段,以行之有效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为基础,以科学有效的利用技术为支持,构建一套运行有序、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促进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多赢”局面的形成。
一是保持政策支持力度。基层干群认为,应采取疏堵结合等方式,加大有关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多元化补贴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力量、探索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区域协调制度等方式,帮助秸秆处理度过“过渡期”。尤其是对于部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补贴问题,可采取以奖代补、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优质秸秆综合处理企业和项目良性发展,避免项目盲目上马。
二是及时疏通市场主体的“瓶颈”。有关人士建议,可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有针对性地引进社会资本力量,帮助有潜力的企业及项目融资。同时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通过科技手段产生有竞争力的项目。
三是统筹利用好机械力量。对于部分地区机械力量相对不足,在适度加大机械补贴力度的同时,可探索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区域协调制度,加强垦区和地方县市之间秸秆处理机械的跨区域流动。同时以适度规模化经营为抓手,整合机械力量资源。
四是因地制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在目前已经采取系列措施的基础上,将确有秸秆处理难度的地区划为综合处理“缓冲区”。可将实在无法处理的秸秆集中放到村屯指定地区,防止出现因秸秆无法处理影响春耕生产等情况。
转载请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秸秆压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