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资源量分析的技术路线
生物质资源调查在我国还属于较新的学科,目前,我国未出台用于生物质电站项目的资源调查评价国家标准。虽然如此,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内较为共识的方法和标准。2006年8月19-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发电项目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讨论稿),本文主要根据《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发电项目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讨论稿),遵循的技术路线如下:
(1)秸秆资源调查评价的特殊性
用于发电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有价值的资源,需要考虑资源的经济性,即资源的数量、价格及相互关系,也就是资源的可供性问题。因此,秸秆直燃发电项目资源调查评价,既要调查评价秸秆的资源量,还必须调查研究可用于发电秸秆的到厂价格(在第四章专门进行论述),这是生物质资源调查评价与太阳能、风能资源测量评估的重要区别,也是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和主要工作内容。
(2)调查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参数
调查评价的原则:调查和评价工作以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项目厂址所在县(市)级行政区为核心,并涵盖周边半径5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秸秆到厂的性能指标要符合秸秆直燃发电工艺对原料的基本要求; 调查评价既包括秸秆资源量,也包括秸秆收储运各环节的成本与价格;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调查测算秸秆收储运各环节的成本与价格:采取尽可能保守的原则调查评价各种秸秆资源量;秸秆资源调查与资源评价的主要工作需要在现场同步进行;调查评价结论要达到编制秸秆直燃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原料的基本要求。
调查基本方法:中国不同地区县(市)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气候、温度、湿度以及种植习惯,种植品种相差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同一县域内,不同乡镇经济发展程度也不相同,这些差异对秸秆资源的可供性,特别是秸秆到厂价格有极大影响。由于调研样本选取量有限,采取典型调查为主,以点带面的调查方法。同时,由于秸秆资源状况和秸秆到厂价格将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为了提供有价值的调查评价数据,还必须对调查区域内秸秆资源长期供应中存在的风险、变化趋势等进行调研和分析。
农作物秸秆可以经过秸秆颗粒机、秸秆压块机压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饲料,这样不仅做到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而且还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3)调查评价基本参数与概念
基本测算参数:实测草谷比、评价草谷比、秸秆供应保证系数。
实测草谷比:某一农作物品种,当地随机采集的单株秸秆样本(含水15%左右)平均重量与单株该品种粮食平均重量之比。
评价草谷比:根据实测草谷比、地方农业局提供的草谷比经验值及理论草谷比等数据,综合分析确定。评价草谷比是计算秸秆资源总量的基本参数。
秸秆供应保证系数:保证秸秆处于买方市场,使秸秆到厂价格稳定的秸秆资源可供应量与可获得总量之比,目前暂设定为0.3。一般来说,秸秆供应保证系数越小,秸秆长期稳定供应越有保证,价格也越稳定。
不同层次秸秆资源量:秸秆资源总量、秸秆资源可获得量、秸秆资源可供应量。
秸秆资源总量:各种农作物年产量与其对应评价草谷比之乘积的总和(确定不同种类农作物的草谷比需考虑收割过程中不能采集到的秸秆量),得出的全省秸秆资源总量。
(注:目前,我国秸秆资源总量的统计值一般是秸秆资源的理论总量,即在不考虑品种、地区差异和收获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条件下,由农作物年产量与理论草谷比相乘计算出来的。但在正常年景内,实际上某个地区可获得的秸秆资源总量与当地农作物种植品种、收获方式等有关,与秸秆资源理论总量差距较大。)
秸秆资源可获得量:有时也可称为资源可得量,指作为发电的秸秆资源潜力。是指秸秆资源总量扣除其他非发电用途的用量后,可以用于发电利用最大理论用量,可以作为衡量秸秆资源转化为发能源的潜力指标。
其他非发电用途与当地秸秆的主要用途及难以避免的各种损耗有关。一般情况下,秸杆资源可获得量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农民种植习惯、收获方式、秸秆使用习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状况、运输半径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各种非发电用途估计不足,预测结果脱离实际,将对未来发电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投资收益,产生严重影响。
秸秆资源可供应量:秸秆资源可获得量与秸秆供应保证系数之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秸秆直燃电厂一定半径的区域内,使农民和整个收储运各环节的企业,在秸秆收集、晾晒、储藏、运输等环节有利可图,且秸秆到厂价格能够控制在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范围内的秸秆资源总量。
与资源可获得量不同的是,资源可供量考虑了农林废弃物的收集意愿、收集贮运损耗、价格平抑等因素。对生物质电厂而言,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可供量可用于计算该区域内以农林废弃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电厂的最大装机容量。
(4)资源量估算方法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调查年鉴>确定的不同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按不同种类农作物的草谷比推算出全省秸秆资源总量。
然后,按照河南省畜牧业、肥料工业等专项规划提供的信息,推算出秸秆用于肥料、饲料、工业原料等其他非能源用途的用量,以此计算生物质可以用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资源潜力,即资源可得量。
最后,确定资源供应保证系数,并计算资源可供应量。秸秆处于买方市场,使秸秆到厂价格相对稳定的秸秆资源可供应量与可获得总量之比,一般来说,秸秆供应保证系数越小,秸秆长期稳定供应越有保证,价格也越稳定。资源供应保障系数取0.3。生物质能资源可得量=资源总量~非发电用途利用量资源可供应量=生物质能资源可得量×资源供应保障系数
1.2秸秆资源总量分析
秸秆资源总量是计算其他两类资源量的基础。
(1)粮食生产总量
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作物于收获、脱粒后的根、茎、叶等农业剩余物的统称。按照河南省的种植结构,粮食与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红薯、花生、油菜籽、芝麻、棉花、烟叶等。
河南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2000年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主要农产品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5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
以上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
按照《河南省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预测“十一五”期间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
(2)草谷比
1)农作物品种
经分析,所有的农作物均产生秸秆,但是有些农作物例如红薯、花生等产生秸秆以做饲料为主,一般不做能源利用,本文不做为资源量分析。可以做为能源利用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类、棉花、豆类为主。
2)草谷比确定
草谷比是计算秸秆资源总量的基本参数,是指单株秸秆样本(含水15%左右)平均重量与单株该品种粮食平均重量之比。则:
秸秆量=粮食重量X草谷比
一般有实测草谷比、地方农业局提供的经验草谷比、理论草谷比三种。本文采用专家分析的方法,以实测草谷比为主,结合经验草谷比和理论草谷比等数据,综合分析确定。
(3)秸秆资源量估算
以下两表估算出200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的资源总量,约为6000万吨。其中小麦秸秆2439万吨,玉米秸秆2424万吨,豆类秸秆184万吨,稻谷秸秆217万吨,油料秸秆211万吨,棉花秸秆523万吨。预计全省秸秆年产生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