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源是“能源”、“环保”与“农业”高度融合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碳平衡、低硫等优点,已成为“低碳”时代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也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更加迫切、也更有条件发展生物质能源。江苏省作为我国能源消费大省,2009年能源自给率仅为l1%左右,能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已被列为《可再生能源法》在全国试点的4个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发展生物质能源为主的省份。而在各类生物质能源中,江苏省秸秆资源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江苏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
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废弃物,除一部分用作农村生活燃料和畜禽饲料,其它大部分直接在田间焚烧,不仅引起夏秋两季城乡空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生物质能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不仅可以变废为宝、缓解能源短缺矛盾,而且可以减少秸秆焚烧和煤炭发电产生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江苏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化潜力和分布,对合理规划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江苏生物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农作物秸秆也可以经过秸秆颗粒机、秸秆压块机压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饲料,这样也做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目前,关于秸秆类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秸秆资源量的估算方面,如毕于运,丁文斌、王雅鹏,刘刚、沈镭,王亚静等人都对中国秸秆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由于研究的地域范围、估算方法与选取系数略有不同,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研究也涉及到秸秆资源的可收集量、能源化利用潜力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内容。但总体来说,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层面,对省域范围内的研究较少,而且具体研究江苏省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潜力和地域分布的文献更少。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合理估算江苏省各市秸秆资源量、可利用量、能源化潜力,分析江苏省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地域分布,试图为江苏省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提供参考依据。
二、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的估算方法
一般来说,农作物秸秆资源很分散,并且随自然条件、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变化,难以准确地计量出
来,目前只能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测度。对秸秆资源量的估算方法有三种: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经济系数法。草谷比是指农作物地上茎秆产量与农作物主产品产量(又称经济产量)之比,是评价农作物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副产品比重法主要针对部分农作物副产品(如稻壳、花生壳等)产量的估计,可根据副产品占农作物经济产量的比重来计算;农作物的经济系数是农作物经济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又称收获指数。目前,草谷比法是估算农作物秸秆产量的主要方法,计算公式如式(1):
式(l)中:A表示秸秆资源量;A,表示第i种作物经济产量;d表示第f种农作物草谷比。本文主要采用草谷比法估算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一般来说,不同农作物秸秆资源所含生物质能源量不同,必须按照不同类型作物秸秆资源可转化成生物质能源量的标准进行折算,方能测度出秸秆资源的能源化潜力。具体计算公式如式(2):
式(2)中,B表示秸秆生物质能源量;ci表示第f种作物秸秆每单位可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折算系数;A;、d的含义同式(1)。考虑到农作物秸秆具有多用途性,每种农作物秸秆不可能全部用于能源开发,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资源。目前江苏省每年有30%左右的秸秆被废弃或在田间直接焚烧掉,24%用于禽畜饲料,2.3%用于造纸,剩余的部分被用作农户的生活燃料。因此至少50%的秸秆资源可以进行能源化利用。本文按照50%的比例把秸秆资源量折算成可能源化利用量。
三、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估算
江苏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秸秆大省。农作物秸秆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大麦、玉米、大豆、蚕豌豆、薯类)秸秆、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芝麻)秸秆、棉秆、麻类秸秆和糖料作物(主要为甘蔗)秸秆。根据秸秆资源量和能源化潜力的估算方法,对江苏省2009年的秸秆资源量和折标能源量(能源化潜力)进行估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2009年江苏省秸秆资源总量约为3779.64万吨,其中粮食作物秸秆资源为3468.01万吨,占总量的91.8%;棉花秸秆110.82万吨,占秸秆总量3%;油料作物秸秆210.83万吨,占秸秆总量的6%。糖料作物和麻类秸秆分别仅有2.63万吨、0.48万吨。从秸秆资源类型来看,小麦、稻谷、玉米为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别为998.21、1771.9和202.9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6%、42%和6%,仅这三种秸秆就占全省秸秆资源总量的84%(图1)。
按50%的农作物秸秆可以能源化利用计算,2009年江苏省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资源共有1889.82万吨,能取代标准煤896.53万吨,是2009年江苏农业能源消耗量的2.7倍,占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的36%。如果把可能源化的秸秆资源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工业发展所需的能源缺口。由此可见,发展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对于能源自给率严重不足的江苏省具有重要意义。
四、江苏省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的变化趋势
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到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利用1995-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一步估算了1994-2009年江苏省秸秆资源量和折标能源量,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年份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均保持在3100-3800万吨之间,秸秆资源量主要受农作物产量影响,二者波动水平基本相当。近十五年来江苏省秸秆资源总量波动不大,除1997、1999年和2003年以外,其它各年份秸秆资源量基本保持在3500-4000万吨之间,折标能源量在850-1000万吨标准煤之间。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在年际间波动较小,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为江苏省合理开发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源创造了条件。
五、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的区域分布
秸秆资源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还是相对分散,直接关系到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效率。因此,按照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的估算方法,根据江苏省各市2010年统计年鉴有关农作物产量数据,对13个市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和折标能源量进行了估算,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秸秆资源分布格局主要受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阶梯式分布。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苏北秸秆资源量为2563.57万吨,苏中为1091.68万吨,分别占全省秸秆资源总量的60%和26%。苏南秸秆资源量较少,只有607.86吨,占全省秸秆资源量的14%。以市为单位来看,苏北的盐城拥有秸秆资源量最多,为800.72万吨,占江苏秸秆资源总量的18.8%,折合标准煤193.26万吨,占江苏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的19.9%;其次是徐州、淮安、南通和宿迁,这四个市拥有的秸秆资源量基本处在400-550万吨之间,分别占江苏秸秆资源量的12.5%、11.6%、10.2%和9.4%,占江苏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的13.2%、12.0%、10.9%和5.8%;苏南五市的秸秆资源量相对较小,均在150万吨以下,其中无锡市的秸秆资源量最少,仅为85.63万吨。各市秸秆资源的地域分布见图3。由此可以知道,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布相对集中,为开发秸秆资源的能源化潜力创造了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秸秆资源丰富,200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达到3779.64万吨,可进行能源化利用的秸秆约为1889.82万吨,折合标准煤896.53万吨,是当年江苏农业能源消耗量的2.7倍,占江苏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的36%,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从1994-2009年秸秆资源量和能源化潜力的变化趋势来看,秸秆资源量与能源化潜力在年际间波动较小,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有利于江苏省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秸秆资源的地域分布来看,江苏省的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北,占江苏省秸秆资源量的60%,占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的58.9%;而苏中、苏南相对较少。以更小的地域范围地级市为单位来看,盐城市拥有秸秆资源量最多,为800.72万吨,占江苏秸秆资源总量的18.8%,折合标准煤193.26万吨,占江苏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的19.9%;其次是徐州、淮安和南通,这三个市拥有的秸秆资源量基本处在400-550万吨之间,分别占江苏秸秆资源量的12.5%、11.6%、和10.2%,占江苏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的13.2%、12.0%和10.9%。秸秆资源的相对集中分布,为秸秆生物质能源低成本、高效率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因此,建议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优先选择秸秆资源丰富、能源化潜力最大的盐城市作为开发重点,然后逐步有序推进,防止盲目开发而引起的资源争夺、资源紧张问题。二要运用灵活的财税补贴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能源开发企业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真正把秸秆资源变成现实可以利用的能源。三要重视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外部性,尽快出台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碳排放交易,结合低碳试点工作,开展碳排放试点,逐步建立谈交易制度和监管体系,为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