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实际分类中,依旧存在参与分类持续性差、分类准确度低等问题。记者获悉,不少正在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
居民小区“以袋找人”
在很多试点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有一个“二次分拣”的岗位,以帮助居民纠正错误分类。但浦东新区申港街道临港家园等居委会提出用“垃圾桶袋编号”的方式,对源头分类进行监督和奖励。所谓编号环保,是指居委会在垃圾袋上编上与住户对应的号码后,每月固定发放;物业工作人员对每个楼栋的垃圾桶进行编号,每月收集记录投放情况;垃圾分类志愿者则根据垃圾桶袋的编号,找出那些分类不太合格的住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上门指导。
松江区方松街道的试点小区也用了类似的方法:每户居民每月能收到30个土黄色的“厨余垃圾”袋、30个黑色的“其他垃圾袋”,袋子上既有形象的分类说明,也有与每户居民对应的代码。这样,小区内的志愿者能“以袋找人”,对那些“不分类”或“分错类”的居民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企业单位“具体分类”
企事业单位是继居民小区后,上海扩大垃圾分类范围的重要对象。但与居民家庭相比,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垃圾数量大、种类多,涉及的人员也多。怎么分?松江区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的经验是:分类要具体。
分类细了,收集的方式就能一一对应。例如,针对发罩、口罩、手套等可回收垃圾主要在无尘室中使用,企业就在无尘室出入口摆放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办公区域会产生纸板、金属等垃圾,就取消个人座位旁的普通垃圾桶,改为在每个楼层指定区域摆放分类垃圾桶,由专职人员定时定点收集;在餐厅区域,设置厨余垃圾、非厨余可回收垃圾、非厨余不可回收垃圾等分类垃圾桶。
多元渠道“变废为宝”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了废弃电子产品、废旧衣物等垃圾是潜在的“宝贝”,可以循环利用。市商务委表示,今年将建立开放的回收网络,拓展多元化的回收渠道,避免“宝贝”被放错地方。
首先,“绿色星期六资源回收日”是送上门的回收机会。利用星期六的时间,相关部门和环保企业将在居民小区现场接受饮料包装纸、有毒有害物品、电子废弃物的交投。
其次,全市305个东方信息苑等社区文化场所将分期分批设立自助回收箱,推广小型电子废弃物等废旧商品的自助交投。此外,各种商业网点也将加入变废为宝的队伍。
最后,这些城市废弃物的“宝贝”也有富通颗粒机的用武之地,你看这些城市废弃物经过富通颗粒机的“修理”变成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生物质燃料颗粒可以代替煤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