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因素
关于母牛繁殖性能的遗传率可用产犊间隔期的长短、每产的犊牛数、受胎指数及其他一些方法来表示。受胎指数(每次受胎所需的情期数)与产犊间隔期有关,从遗传上反映了母牛和公牛双方的受精能力。
自然的多胎性也有一定影响。各种品种母牛的自然多胎率为0.44%—8.84%,重复多胎的几率为10.0%—12.5%,双胎的遗传率只有3.1%—11.0%。自然多胎性与品种有关,多胎的几率在夏洛来牛为5.55%,利木赞、沙列尔和阿勃拉克牛为1.02%一1.36%。据报道,双胎率的遗传率可通过选育得到提高。但提高双胎率也会带来些不利影响,如经常出现孪生不育牛,胎盘滞留病例比单胎增多40%,产犊间期延长,受胎率低,新生犊牛死亡率增高。上述不利影响,除孪生不育外,都可通过改善管理条件得到克服,饲料颗粒机是养殖户们压制颗粒饲料最佳的选择。
2、生理因素
近年来,对产后期的适宜长度重新进行了不少研究,其标准是子宫复原、产后第1次排卵和第1次明显发情的时间。据笔者观察我县肉用品种在不带犊的情况下于产后17—40天排卵,如带犊,则产后30—60天排卵。受胎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配种不及时和精子在与卵子相遇前就死去。最输精的最佳时间是产后30—35天,此时既能获得较高的情期受胎率,又能保证每年产犊。
3、营养因素
有些养殖户为降低繁殖群肉牛的产犊成本,尽量节省饲料,导致繁殖群肉牛经常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对生殖机能产生影响。据笔者在我县养肉牛大户试验,产后高标准饲养可使由于产前3个月营养不足而体重减轻70千克的肉用品种母牛恢复膘情,但产犊率仅75.4%,而产前营养充足的l组,产犊率为93.4%。
4、生态因素
肉用品种母牛一般为放牧饲养,只需在怀孕最后1个月和产后进行补饲,以粗饲料和青贮饲料为主。肉用母牛应避免喂得过肥。据报道,由于营养充足而肥胖的牛,受胎指数增到1.70(对照组为1.43),而且40%的过肥母牛在分娩时需要助产。日粮中矿物质的不足或过多也可导致受胎率降低及造成不孕。
另外,有些母牛受胎率低,性周期不正常往往与日粮中磷钙不足有关。饲喂过度施了钾肥和氮肥的饲料有可能打乱母牛的性周期,过量的钾会引起缺钠,缺磷则提高对钾的需要量,当钾钠比例超过10:1就会降低受胎率。但在生产中若盲目添加这些元素,使微量元素饲喂过多同样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