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限于认识水平和仪器设备的限制,对其热解机理的认识还是比较有限。周新华l16]等用热重分析法对玉米秸秆的热解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玉米秸秆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5、10、20、30℃/min)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条件下恒温2h热解的实验发现,样品的非等温失重过程由脱水、保持、剧烈失重和缓慢失重4个阶段组成,并且在相同条件下样品的质量对玉米秸秆热解有一定的影响。在恒温热解过程中,不同的恒温温度条件下其失重曲线形态基本相似,但300℃条件下恒温热解的热重曲线与250℃、350℃条件下恒温热解的热重曲线相比较较为平缓。赖艳华等认为秸秆热解过程中挥发份大量析出主要集中于473K—873K之间,玉米秸秆和麦秸的热解曲线相似:随升温速率增大,达到最高热解速率时所对应的温度向高温侧偏移。升温速率越高,热解越快。在相同的加热终温条件下,升温速率对最终挥发份的析出量的影响约在3%~7%左右,但热解时间相差很大:在加热过程中,秸秆类生物质挥发份析出与温度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加热至873K时挥发份析出量约为加热至1173K时析出量的90%。王树荣等通过热重一红外联用系统对半纤维素模化物的热解气体分析发现,木聚糖热解气体析出过程复杂,其中CO在全过程中都有析出,而CH4的析出主要来源于一次热解气体的二次热解,卢洪波等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玉米秆热解气实时分析后发现,玉米秸秆的热解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两个较大的峰值),不同的阶段气体产物也有所不同。 2)燃烧特性
乐园等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江苏宿迁地区的玉米秆、稻秆和麦秆三种生物质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质的燃烧规律基本一致,燃烧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干燥过程、热解过程、晶型转变过程和熔融过程;三种生物质中,玉米秆灰熔点最高,灰量最少且碱金属含量最低;生物质灰为形态各异的纳米颗粒。马孝琴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对玉米秆、小麦秆和稻秆着火、燃烧燃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秆和小麦秆的着火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稻秆的着火温度和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蒲舸等采用热重分析仪以20℃/min对王草进行燃烧特性试验,发现王草的燃烧曲线有明显的两个失重峰,存在二次着火现象,且固定碳的发热量要高于挥发份的发热量.伊晓路等以稻壳为例考察了不同稻壳粒径对热解及燃烧特性、传热系数、焦炭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颗粒度越小,其挥发份析出温度越低,析出时间越短,传热系数增大,升温速率增大,有利于燃烧,但过小的颗粒度同时增大了散热损失,当粒径低于临界尺度时,易出现熄火现象。焦炭燃烧过程受粒径大小的影响,粒径减小,燃烧反应速率加快,燃烧时间缩短,有利于燃烧,农作物秸秆可以经过秸秆颗粒机、秸秆压块机压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替代煤等化石燃料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