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彩今天晚上开奖结果查询表欢迎您!   富通新能源服务热线:13409999881(贺经理)
富通新能源 > 资料 > 政府资料 > 东莞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东莞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木屑颗粒机|秸秆颗粒机|秸秆压块机|木屑制粒机|生物质颗粒机|富通新能源 / 13-01-11

东莞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9-2020)
 
 
主管单位: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二OO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III
一、背景和意义... 1
二、指导思想及编制原则... 3
(一)指导思想... 3
(二)编制原则... 3
三、发展现状与趋势... 5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5
(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 9
四、发展基础与条件... 9
(一)资源条件... 10
(二)经济基础... 10
(三)科技基础... 11
五、发展空间与发展目标... 11
(一)发展空间... 11
(二)发展目标... 12
六、重点发展方向... 13
(一)太阳能产业... 13
(二)LED灯具制造产业... 17
(三)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及工程服务... 22
(四)热泵设备制造业... 25
(五)新型高效电池产业... 29
(六)风电设备制造产业... 32
(七)能源服务产业... 35
七、效应分析... 39
(一)经济效应分析... 39
(二)环境影响分析... 40
(三)社会影响分析... 40
八、主要政策措施... 41
 
 
前     言
 
 
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新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全球的必然趋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是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关键途径。
在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缓解东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压力,为东莞经济转型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并改善和提高东莞的商务和人居环境质量,按照科学发展、系统发展、与国家基本政策相符合的基本原则,放眼全国和世界,立足于东莞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扩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与服务业发展为切入点,制定《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2009-2020)》。
《规划》提出,东莞主要在以下六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能够培育出对东莞未来产业发挥重要带动作用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第一,太阳能产业,包含太阳能发电(光伏和光热发电)、并网控制设备制造、热水器制造业;第二,LED灯具制造产业,打造包括上游芯片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游封装产品制造商、下游光源产品制造商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开发LED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相结合的相关产品;第三,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及工程服务业,主要是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新型生物质能利用系统和设备,包括沼气、农村秸秆、垃圾等利用,以及面向城市的垃圾、污水消化处理设备工程;第四,热泵设备制造业,包括地源和空气源热泵制造;第五,新型高效电池产业,包括大容量储能电池和汽车动力电池;第六,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培养一批能够提供风电产业零配件的电子电器企业;第七,能源服务产业,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技术集成与服务产业,如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东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东莞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人才、投融资以及市场环境,来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一、            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新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全球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是构建低碳能源结构体系关键,也必将成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规划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中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定义来确定: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连续、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则是指从事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相关产业。
(二)意义
1. 为东莞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3703亿元,在广东省排名第四,三大产业比例为0.3:52.8:46.9。现阶段东莞经济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外源经济、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投资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产业发展受到很大挑战,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虽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规模,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发育不完善,但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是构建低碳经济的重要需求和途径,是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对于东莞市调整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缓解东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东莞的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从1978年不到1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2393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70倍。东莞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以电力消费为主,电力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70%。2007年东莞万元GDP能耗为0.778吨标准煤(2005年可比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略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2007年广东每万元GDP能耗为0.747吨标准煤)。
由于东莞能源资源匮乏、所需的能源资源需要从市外或国外进口,约85%以上的电力依赖省电网供应,95%成品油依赖外省和国外进口,煤炭绝大部分来自内地省市,少量国外进口。作为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城市,迫切需要建设高效率、清洁、开放安全的能源供应系统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消费模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能缓解东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并为未来最终解决东莞能源需求问题奠定技术和产业基础。
3. 改善和提高东莞环境质量
东莞能源消费总量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非常低,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1%左右。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固体废弃物、CO2、SO2、NOx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减少我市化石能源消耗总量,逐步改善能源结构,有效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使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改善和提高东莞的环境质量,提升东莞城市的吸引力。
二、指导思想及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以超前的眼光谋求东莞的科学发展,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装备与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之路,积极促进东莞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更上新台阶。
(二)编制原则
1. 科学发展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遵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其独特的技术和经济特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的新型基础产业,受技术和成本的制约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发展的初期,其开发利用存在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等问题,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核算机制条件下,大多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还不能与常规能源产品相竞争,投资者往往缺乏投资的经济动因,因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形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必须依靠政府积极的推动;第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多种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具有间歇性,能量密度低且分布不均匀,大规模开发利用面临很多困难,例如目前电网从安全和技术角度、能够接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例还很低;第三,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整个产业链的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技术要求、产业利润不一样。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要符合东莞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符合东莞城市定位与规划,与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紧密相结合,精心布局产品开发与应用,打造科学的产业经济链。
2. 协调发展
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的制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以系统论思想作为指导:首先,分不同能源产业,根据不同能源技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特点等因素设计科学合理产业发展战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仅要看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当前的发展效益和问题,更要看到其在未来能源替代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重视不同能源产业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不同能源产业之间的交叉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共性问题;再次,要跳出能源看能源,重视能源产业发展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重视能源产业规划的制定与东莞的实际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发展趋势、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关系;第四,跳出东莞看东莞,要站在全球的空间尺度上进行规划,立足东莞市资源对外依存、经济高度发展、能源需求旺盛的特点,在全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中寻找发展空间。
3. 与国家基本政策相符合
为了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标准,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2007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东莞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划要符合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思想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勇于创新,推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指导,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和品牌,为将东莞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基础。
三、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1. 世界发展现状
     受能源价格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尤其体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
     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到2007年底,全世界水电总装机容量约为9亿千瓦,经济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方面。到2007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约4000万吨,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生物柴油年产量约300万吨,主要集中在德国;沼气已是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已建设了大量集中沼气工程和分散的户用沼气池。近年来,并网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1000千瓦,单机容量5000千瓦的风电机组已投入运行,风电场建设已从陆地向海上发展,到2007年底,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9412万千瓦,随着风电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规模的扩大,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2007年,全世界光伏电池产量为40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验运行,基本上可达到商业运行要求,目前总装机容量约为40万千瓦,2007年全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已超过1.5亿平方米。
     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游衔接、关联多个行业的产业链;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都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距离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世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投资的热点,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在2007年达1484亿美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也正在迅速形成之中。
2. 中国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7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秸秆、沼气和薪柴等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约1.73亿吨标准煤,约为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5%,主要贡献在水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到2007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48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0.8%,水电年发电量为4962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5.1%,水电利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06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已达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约81亿立方米;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约2000座,年产沼气约4亿立方米;建成工业废水沼气工程约800座,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24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44万千瓦,在引进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现已基本具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能力。我国已开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为102万吨,以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到2008年底,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安装风电机组11600台,装机容量1215万千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关键技术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到2007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1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109万千瓦,成为世界上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但总体来看,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总面积达1080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300万平方米,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和消费市场,全国有近40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发达国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已实现与建筑的较好结合,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开始起步。近年来,地热能的热利用发展较快,主要是热水供应及供暖、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等。
总之,由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共同拉动,中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3. 东莞发展现状
     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很早就开始使用和生产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居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有数家大规模生产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如五星太阳能公司、南玻集团和信义玻璃集团。以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产能达100万平方米以上,产品90%内销,10%出口;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产品90%出口,10%内销,总产值5亿元以上。
     东莞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正在起步,现共有3个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力近3000吨,总装机容量8.1万千瓦,2007年供电约4.56亿千瓦时。东莞康达集团从事生物质能利用与研究 开发多年,在工业废水发酵产沼气、城市垃圾沼气利用以及沼气发电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总体来说,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不高,支柱产业、高端产业的集聚区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效益不高,迫切需要统一规划,建设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基地。
(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未来十年发展较快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除水能外,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能源服务业。
     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发电和热利用,离网光伏发电系统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独立供电,并网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将向大规模电站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并以多能互补为补充手段,实现全天候供热,提高太阳能供热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太阳能供暖和制冷的方向发展。风力发电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包括发电、制气、供热和生产液体燃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未来能源服务业也将获得迅速发展。
     根据最近20多年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的发展历程,预计在2010-2020年间,大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具有市场竞争力,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主导能源。东莞市要抓住机遇,应以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为切入点科学部署近中远期规划,赢取产业升级机会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 资源条件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东莞日照时数充足,1996~20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属于太阳能热资源四类地区,适合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东莞气温适中,1957-2007年平均气温为22.3℃,年最高平均气温为23.6℃,年最低平均气温为21.4℃。温差振幅小,适宜开发空气源热泵。
     东莞土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但是其中耕地面积只有48.37万亩,城镇建成区面积681.85平方公里,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种植的条件。东莞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但是由于河流落差小,没有适合大规模发展水电的条件。东莞的年平均风速为2-2.5米/秒,年平均有效风速频率为40%-50%,风力资源有限。
(二)经济基础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毗邻港澳。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努力,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370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328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东莞已经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建立了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东莞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生产生活服务发展最快,现代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近年来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36亿元,占GDP的46.9%。东莞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技基础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现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2.52万人。东莞市技术人才稳步增加,科技人员总数逐年增加,具备发展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良好的人才基础,但是目前东莞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自主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东莞市政府、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强,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累计达到369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1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全年专利申请量13842件、授权量6752件。能源科技也取得一定进展,如东莞理工学院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康达集团的生物质技术和太阳热发电技术、勤上集团的高效大功率白光半导体照明(LED)关键技术等。
     因此,东莞可以利用自身经济和科技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和服务。
五、发展空间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空间
    在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东莞市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条件分析基础上,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扩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与服务业为出发点,放眼全国和世界,本《规划》认为东莞2009-2020年在以下六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够培育出对东莞未来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
    第一,太阳能产业,建立包括太阳能发电(光伏和光热发电)、并网控制设备制造、热水器制造业完整产业链;第二,LED灯具制造产业,打造包括上游芯片技术研究与开发、中下游封装产品制造商及光源产品制造商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第三,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发展适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垃圾、沼气、农村秸秆利用的小型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面向城市的垃圾、污水消化处理设备工程;第四,热泵设备制造业和工程服务,包括地源和空气源热泵制造,以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作为切入点,立足本地区市场,逐步向全国以及海外拓展市场,逐渐做强、做大该产业;第五,新型高效电池产业,利用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电子电器上的产业优势,发展大容量储能电池和汽车动力电池;第六,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利用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电子电器上的产业优势,培养一批能够提供风电产业零配件的电子电器企业;第七,能源服务产业,包括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与服务产业,如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
(二)发展目标
1.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充分利用东莞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推动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规模化推广利用太阳能和空气(地)热能热水器、沼气、垃圾焚烧发电等技术,重点推进太阳能与建筑节能一体化等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东莞市能源结构中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10、2015、2020年,全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4000万吨标准煤和5000万吨标准煤左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量将分别达到25万吨标准煤、80万吨标准煤和200万吨标准煤左右,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2%和4%左右。
2.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与能源服务业
     大力扶持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化,努力降低可再生能源装备的造价,高起点引进并不断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业、LED灯具的制造产业、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热泵(地源和空气源热泵)设备制造业、新型高效电池、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能源服务产业,形成若干领先全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争取到2020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年产值1200亿。通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在东莞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到2020年,力争把东莞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同时支持东莞市内企业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装备主导产品体系,进一步加快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能源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六、重点发展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太阳能是资源最丰富、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光电转化和光热转化,其中太阳能光热转化是将太阳能通过物理方式直接转化为热能,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电转化,也称作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作用,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热发电相比其他太阳能发电方式在大规模利用上具有明显优势。
1.2 产业发展形势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迅速,根据欧洲JRC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中国财政部于2009年3月发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采取示范工程的方式,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加快光电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光伏产业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已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贡献最大、自主知识产权程度最高、普及面最广的绿色朝阳产业,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厂家目前已经有5000多家。据统计,中国家庭热水器普及率约10%,未来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太阳能热发电市场正在快速发展,2007年全球太阳能热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0万千瓦。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预测,到2012年,全球集光型太阳能热发电(CSP)装机容量有望达到640万千瓦,将是目前的14倍之多。假如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全球集光型太阳能热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
1.3 东莞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
     东莞太阳能产业在光伏和光热利用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光伏方面,主要有南玻集团,信义玻璃集团等从事包括超白玻璃、光伏电池组件等的生产和销售,其中超白玻璃已经占据了国内外较大的市场份额,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公司生产的太阳能超白压延玻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是中国太阳能玻璃最大的供应商,国外市场占有率达30%。南玻集团在东莞的光伏电池产能也在积极的扩大中。此外,五星太阳能公司也有生产光伏电池的计划。信义玻璃2008年引入中国首条高端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生产线,制造用于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高端光伏薄膜导电玻璃,新生产线计划年产能达68万平方米。企石镇已开始规划建设的光电产业园,预计能吸引2-3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下游企业和1-2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专用制造设备企业进驻。
     在光热利用方面,东莞五星太阳能公司是华南地区最早从事太阳能研究、生产与销售的著名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商和太阳能热水工程服务提供商,是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生产企业。东莞工厂太阳能热水产品服务的65%,医院学校太阳能热水产品服务的85%是由五星太阳能提供,家用热水器方面五星太阳能公司占据超过10%的华南市场。
在太阳能热发电方面,东莞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四川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太阳能热发电,承担中意合作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及示范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获得广东省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部件技术研发与1兆瓦示范工程建设等科技专项支持,为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 太阳能产业链布局
2.1 产业链分析
     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主要包括硅材料等原材料的开采和生产,硅材料生产需要耗费较多的能量和水,并排放相对较多的污染物。中游主要是超白玻璃、电池片组件、并网系统等的生产。下游主要为光伏发电工程和光伏发电利用,包括光伏建筑一体化等。
太阳能热水服务上游主要包括热水器的研究和生产,工程的设计等,下游主要是工程建设和热水服务的提供。
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上游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目前太阳能热发电形式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碟式,其中塔式和碟式尚处于研究、开发、示范阶段,槽式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有商业化电站运行。中游主要为热发电设备的生产,下游为热发电供能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等。
2.2 产业链布局
     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上,向光伏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完善东莞的光伏产业链。通过在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参与投资技术先进的硅材料厂,跨区域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积极关注太阳能薄膜电池产业,保持并强化在超白玻璃上的优势,稳步发展光伏电池组件、并网系统以及光伏衍生产品等,借鉴国内各个省市的经验,积极开拓光伏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根据国内市场发展形势,适时发展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光伏建筑一体化服务等下游产业,推动相关的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工程服务、物流服务等的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已经具有优势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关键在于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开发城市和农村的市场,推动高效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生产,发展太阳能热水的工程服务,结合新能源服务产业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的一体化。
在太阳能热发电上,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东莞已有基础,布局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集热管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示范电站,推动关键设备在东莞国产化,开拓国际市场;在示范电站基础上,利用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优势,形成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积极争取国内外市场。
3 预期发展目标
    太阳能光伏产业。扩大超白玻璃的优势,稳步发展光伏电池组件,到2010年形成40亿的年产值;到2015年形成包含以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服务、配套和衍生产品生产为特点的东莞市光伏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平均增长20%;到2020年形成包含光伏产品生产配套、光伏工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的产业集群,形成产值200亿,年平均增长15%。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以大型酒店、工厂热水工程为主,太阳能家用热水器普及为辅,全面推进城市农村家庭热水服务。到2010年形成年产值20亿,并稳步发展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40亿,到2020年形成年产值80亿,年均增长15%。
太阳能热发电,到2015年掌握槽式热发电的关键技术,形成集热管等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能够向国外市场提供产品,年产值10亿;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配套产业,包括定日镜、跟踪控制系统等的生产,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比率,占有一定国外市场,形成产值100亿,年均增长26%。
(二)LED灯具制造产业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照明技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LED)使用低压电源,能效高,节能效果显著,节能60%左右。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作为LED照明光源,在同样亮度下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使用寿命在5万小时至10万小时之间,远远超出普通光源。LED是全固体发光体,可以承受高强度机械冲击和震动,不易破碎。LED光源本身不含汞、铅等有害物质,无红外和紫外污染。LED照明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能完美结合,因为两者同为直流电、电压低且能互相匹配,两者的结合不需要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因此大大提高了整个照明系统的效率,实现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照明系统。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LED的发光效率正在不断提高,超高亮度LED的问世,必将取代普通照明电光源,并大量节约能源且无污染。
1.2 产业发展形势
    为了推进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纷纷推出半导体照明计划。美国能源部设立了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参与的半导体照明国家研究项目;欧盟、日本和韩国分别启动了“彩虹计划”、“21世纪光计划”和“GaN半导体发光计划”。通用电器、飞利浦、奥斯拉姆集团都纷纷进军半导体照明领域。我国十分重视LED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研究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也在大力推广高效节电绿色照明系统。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北方地区四大布局相对合理的集中区域,并建设了七个产业化基地。预计到2010年,全国LED产业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然而,半导体照明产业是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相关标准建设在中国刚起步,整个产业发展缺少行业规范依据,导致LED产品参差不齐。同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上中游多项核心技术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LED和大功率LED产品均要依赖进口,而下游国内相对成熟的自主产权成果又应用不足,缺乏能为整个行业提供研发及测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行业内技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这导致我国半导体照明相关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中国LED路灯、汽车灯和照明等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1.3 东莞的产业发展基础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广东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已经集中了几十家发光二极管下游封装企业,具有管芯封装和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方面的领先优势,但在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外延生长、工艺制备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主要集中在佛山、东莞、中山、广州和深圳等地,广东在该领域最明显的竞争优势是市场,广东市场发光二极管用量占全国50%左右。
     东莞市在LED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灯具开发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勤上光电在半导体照明产业特别是在大功率LED道路照明上取得的成就,是半导体照明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参与者;东莞市福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 完善的工艺装备和雄厚的人才力量, 专业生产发光二级管(LED)系列芯片,主要产品有四元系(ALGaLnP)红光, 黄光和黄绿光芯片;东莞企石镇为引导和重点扶持发展光电产业制定了《光电产业发展规划》,并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授予“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称号;东莞市出台《关于实施东莞市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意见》,争取三年内完成全市路灯的半导体照明技术改造;此外,东莞市企石镇的聚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开展了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衬底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合作,为今后发展光电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LED产业链布局
2.1 产业链分析
     LED 产业链分上、中、下游三个阶段:上游为单晶片及其外延片,单晶片为制造LED 的基底,也称作衬底,多采用蓝宝石、碳化硅、GaAs、GaP 为材料,外延片为在单晶上生长多层不同厚度的单晶薄膜,如AlGaAs、AlGaInP、GaInN等,用以实现不同颜色或波长的LED;中游为LED 芯片设计加工, 通过外延片扩散、金属镀膜,光刻、热处理、形成金属电极,基板磨薄抛光、切割等工序对LED的性能需求进行器件结构和工艺设计;下游为封装测试以及应用,LED 封装是指将外引线连接到LED 芯片的电极上,形成LED 器件,封装起着保护LED 芯片和提高光取出效率的作用。其中,上游和中游技术含量较高,资本投入密度大,在LED 产业链中,LED 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70%利润,LED 封装约占10-20%,而LED 应用大概也占10-20%(表1)。
1  LED 产业链及投资规模
  产业链 投资规模 产品
上游 原材料→单晶片→外延晶片 6000万-1亿
以上
单晶片、外延晶片
 
中游 制作电极→芯片切割→芯片测试 3000-5000万以上 红黄蓝芯片
 
下游
 
固晶→打线→封装 2000万以上  
应用产品
 
几十到几百万 灯泡、数字显示、矩阵LED、大型显示屏、刹车灯、交通标志、背光源、遥控模组
表1  LED 产业链及投资规模
  产业链 投资规模 产品
上游 原材料→单晶片→外延晶片 6000万-1亿
以上 单晶片、外延晶片
中游 制作电极→芯片切割→芯片测试 3000-5000万以上 红黄蓝芯片
下游
  固晶→打线→封装 2000万以上
应用产品
  几十到几百万 灯泡、数字显示、矩阵LED、大型显示屏、刹车灯、交通标志、背光源、遥控模组
2.2 产业链布局
针对目前东莞现有发展基础,我市应进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条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形成一个包括上游芯片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游封装产品制造商、下游光源产品制造商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具体来说,瞄准景观照明和LED照明等巨大的市场需求,精心合理布局,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寻找发展机遇。
第一,扩大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LED灯具的生产与应用。汽车上的各种LED灯(包含前后灯、转向灯、侧灯、刹车灯、前照灯以及车内的照明灯)要尽快进入市场,加强开发半导体照明的应用,主要指景观照明、装饰照明、安全照明、特种照明和普通照明光源,这是LED应用的最大市场,潜在市场最大;
第二,加强白光LED和功率LED封装产业发展,提高出光效率,提高衬底散热性能,提高抗光衰能力和工作寿命;
第三,在加强LED外延、芯片技术的研发和突破的基础上,发展单晶片及外延晶片产业的发展,使东莞LED产业逐渐向高利润的上游产业发展。
第四,发展LED主要原材料、配套件的基础研发和制造LED的关键设备装置产业,主要是指衬底、有机源、环氧树脂、硅胶、荧光粉、驱动IC和关键设备等,为LED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基础。
3 预期发展目标
3.1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好“东莞光电产业基地” 
半导体照明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半导体照明要从光电子器件发展到信息显示关键部件、照明电器,消除行业壁垒很关键。区域集中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制造成本的降低。因此,东莞适合以勤上光电所在常平镇、福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所在南城科技工业园、和企石镇为依托,大力引进光电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重点大学合作成立了创新平台,建设东莞高水平的LED产业基地,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集生产、研发和服务于一体“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 打造以LED照明、太阳能LED、LED装饰灯为拳头产品,以LED照明、LED装饰灯、太阳能LED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为核心的光电产业链,创世界品牌,做行业先锋,成为东莞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3.2 预计实现产值
东莞光电产业的发展计划分三步走:
2009~2010年,通过2年的创业,形成常平、南城科技工业园和企石LED产业的雏形,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LED照明、太阳能LED及LED装饰灯,预计实现年总产值为10亿元。
    2010~2015年,用5年时间,形成东莞LED产业集群,预计实现年总产值为50亿元,年均增长38%。其中LED照明产值为30亿元,红黄蓝芯片为10亿元,单晶片、外延晶片为10亿元,产业发展逐渐向上游附加值高的部分发展。
2016~2020年,再通过5年的努力,使常平和企石镇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LED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LED照明产值为50亿元,红黄蓝芯片为50亿元,单晶片、外延晶片为100亿元,产业发展以上游附加值高的部分为主,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不少于50%。
(三)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及工程服务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生物质是唯一可以开发为固体燃料、燃气、电力和液体燃料等多种高品位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载体是有机物,种类很多,植物类中有木材、农作物(秸秆、稻草、麦秆、豆秆、棉花秆、谷壳等)、杂草、藻类等;非植物类中主要有动物粪便、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等。生物质资源分布广泛,资源总量丰富。
     农作物秸秆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果可以其中回收经秸秆粉碎机粉碎然后再经过秸秆压块机、秸秆颗粒机、饲料颗粒机压制成生物质燃料饲料供燃烧和牲畜食用不是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么,而且,如果拿到外面销售老百姓也可以增加收入。
1.2 产业发展形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质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是世界上沼气利用开展最好的国家,生物质沼气技术已发展相当成熟,污水处理的大型沼气工程技术也已基本成熟;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和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已经拥有成熟技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生物质秸秆直燃混燃发电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物质制油、非粮乙醇等液化技术也在加紧研究和推动示范。生物质集中供气技术和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投资较小,适合于农村地区分散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1.3 东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东莞在生物质能工程和设备生产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东莞市康达机电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养殖场粪便、酒精厂糖厂等废水废渣、城市污泥、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生物质综合处理发电系统工程已经有所发展,已经在全国各地有多个项目建成或正在建设,其沼气预处理系统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沼气分离提纯装置获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康达生物质能利用设备的大部分零部件能在东莞配套。东莞创思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及工程已有多年经验,东莞市百大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拥有国家专利。
2 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东莞现有的生物质能产业基础,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根据我国生物质资源分散、热值小的特点,东莞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应以农村沼气厌氧消化和农村生物质气化、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相关设备的制造和工程服务为重点。
重点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价廉物美的中小型新型农村综合能源系统,结合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和农村生物质集中供气,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方便的燃气、电力以及暖气等。
    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垃圾分类回收的推进,应加快发展城市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厌氧消化中关键设备包括燃气发电机组和气体处理系统,生物质气化重点包括燃气发电机组和气体处理系统以及气化炉。根据东莞现有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应以燃气发电机组、气体处理系统和生物质气化炉为重点。
3 预期发展目标
    结合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形成初步发展综合新农村能源系统,每年利用沼气、生物质气化等为100个村庄及养殖场提供清洁方便的能源服务,形成产值10亿;到2015新型农村综合能源系统快速发展,每年为400个村庄及养殖场提供清洁方便的能源服务,形成产值20亿;到2020年全面发展新型农村综合能源系统,每年为1000个村庄及养殖场,形成产值60亿。
    在城市,针对城市垃圾和污水污泥处理,引进开发掌握先进的适合中国的厌氧处理技术,逐步发展大型厌氧工程,并推进垃圾填埋气利用工程,到2010年,垃圾填埋气利用稳步发展,污水污泥的厌氧处理初步发展,形成产值20亿;到2015年垃圾填埋气利用持续发展,污水污泥的厌氧处理快速发展,每年提供350处设备和工程服务,形成产值35亿;到2020年垃圾以及污水污泥的厌氧处理全面发展,每年提供600处设备和工程服务,形成产值60亿。
(四)热泵设备制造业
 
1 选择依据
1.1 热泵产业特点
    热泵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平常的环境温度、地温或地下水的温度(5-30℃)下就可以运行,而这些资源几乎处处可得,尤其是地源热泵,被称作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热泵技术实质就是一台能逆用的制冷机,输入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后,可以产生相当于输入能量四倍的能量,使热能从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热泵系统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是夏季制冷、冬季制热,有些甚至可以“三联供”——供冷、供暖、供热水,由于获得大量的免费热量以及基本上回收了所有的余热,其能源利用效率很高。
    热泵系统的市场前景广阔,在我国有着广泛的适用区域,主要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需求量巨大。最近几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工程运行效果良好。
1.2 产业现状和形势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大约30个国家平均增长速率达到10%。自2005年以来,地源热泵已经进一步提升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角色。他们尤其已经被作为一种高效的可再生供热装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得到认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的特殊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最初时热泵系统的应用推广非常缓慢,其后有了快速的成长。如今各种不同热源的热泵产品大量涌现,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快速,虽然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是太阳能深度热利用的新一代热水设备,运用热泵的工作原理,充分利用空气中免费的低温热量,用一份电能可以从空气中获取三份热能,远高于普通电热水器1度电只产生1kW热量的能效,也比燃气热水器更高效,节能效果显著,且整个过程中没有电器元件与水接触,节能、环保、安全。热泵热水设备在欧美各国大量使用。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宾馆、学校、企事业单位60℃的热水供给75%以上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将近50%的使用率。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酒店宾馆、医院、学校、集体宿舍、美容美发、恒温泳池、休闲浴足等商用公用事业及服务单位,得到了大量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热泵热水器除在商用市场上表现稍显乐观外,家用市场依旧冷清。虽然一些稍具规模的生产企业研发了多种型号及容量的家用热泵热水器产品,但在市场迟迟不能升温的情况下,生产、销售仍只能以商用机为主。
    热泵热水器发展形势方面预计未来市场潜力良好,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家庭总消耗的能量中有15%来源于各种热水器。《2008年中国城市热水器市场调研综合报告》指出: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居民家庭的热水器拥有率已达到29.1%,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的热水器拥有率为71.2%,而农村居民家庭的热水器拥有率为8%。根据调查显示:未来5年国内居民家庭对于热水器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预期购买率达到19.7%,其中城市居民家庭预期购买比例为46.6%,农村居民家庭预期购买比例为6.3%。随着人们对热泵热水器认知度的提高,加上其本身价格的下降,预计会逐渐取代电热水器以及燃气热水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3 东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东莞市在热泵热水器方面市场需求旺盛,仅从公共场所来看,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东莞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74家,年接待人数达1725万人次之多,这些场所需要配备保证率高、运行稳定、低维护率的热水生产设备。另外温泉疗养院、桑拿浴室、工厂、学校以及游泳池等多种场合都可使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集中式使用。这将极大推动东莞热泵(地源和空气源热泵)设备制造业产业的发展。
    从地域上来看,珠三角地区集聚了格力、美的以及科龙等空调设备生产行业龙头企业,再加上不少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也大力部署,不论研发力量还是生产能力均具备相当的实力。东莞市在空调及热泵设备产业方面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因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加入,但企业的规模、技术力量都较为薄弱,只采用简单的生产装配方式,产品质量或是产能都难以保证。目前东莞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生产企业除了一部分专门做空气源热泵的,另外一部分是从太阳能热水器延展过来的。由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所采用的技术原理与空调类似也逐渐吸引了一部分空调企业的加入。东莞目前几家初具规模的代表性从事热泵热水器的生产研发的企业有新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0万台)、五星太阳能(10万台)等。但因资金短缺以及市场不规范等原因限制了其产能,并未能做大做强。
2 主要发展方向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产业链构成基本上分为:设备研发、生产制造和工程设计安装服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制造水平还是工艺设计方面,热泵热水器都是很成熟的产品。只是国内刚刚起步的市场抑制了生产企业的规模,产品成本在一定时间内居高不下。尽管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但热泵热水器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明显,而其价格的下降将是一种趋势。
    东莞的重点部署是热泵热水器生产和工程。东莞市在整个制冷设备生产行业基础较为薄弱,不建议整体介入该产业,可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作为切入点,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机组的  设计及配套组装,以及其后的热泵机组的施工安装及维护服务。先期就近推广,立足本地区市场,逐步向全国以及海外拓展市场,逐渐做大该产业,取得在热水器行业一定的市场份额。另外要加大对热泵机组的核心部件—高压压缩机的技术投入,在热泵机组产品核心部件的产能上取得突破。
3 预期发展目标
3.1 专于特色产业,成就行业基石
    抓住热泵热水器行业新兴发展的时机,加快高技术引进以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争取在压缩机的研发制造以及产能方面取得突破,并获得行业的认可,通过掌握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和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赢取市场。同时以解决本市商务和民用建筑的节能减排为切入点,重点部署在热泵热水器和热水系统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楼宇能源管理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节能服务产业,并向东莞以外的区域辐射。
3.2 预计实现产值
    有调查表明,近几年全国对热水器实际年需求量在2500万台左右,平均每年的最低需求维持在1500万台以上,三个阶段具体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2009~2010年,在原有基础上通过2年的发展,继续保持东莞领跑全国热泵热水器行业的态势,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实现产能85万台、年总产值为15亿元。
2010~2015年,用5年时间,扩大热泵热水器在整个热水器市场的占有率,以30%左右增速发展,预计实现产能270万台,年总产值为45亿元。
2016~2020年,再通过5年的努力,产能超过620万台,年均增长20%左右,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五)新型高效电池产业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新型高效电池增长是电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池包括化学电池和物理电池,新型电池主要指化学电池的镍氢电池、锂电池及物理电池中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行业正在经历逐步由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发展到镍氢电池、锂电池,直至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展历程。在技术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和新能源的重视度的背景下,新型电池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蓬勃发展。我国镍氢电池和锂电池行业稳定增长,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占据着新型化学电池的主导地位。由于镉具有严重的毒性,目前世界各国已禁止镍镉电池的使用,未来这部分市场将有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替代,镍氢电池和锂电池行业未来都将稳定快速增长。
1.2 产业发展形势
    电动汽车发展将推动汽车动力电池迅速发展。电动汽车减少了分散的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排放,使排放集中到电力生产过程中,而电力生产、运输过程可通过应用碳捕获与存储、智能电网等最新技术更加经济有效地实现集中减排,电动汽车将与风电、水电、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大发展相结合,实现从能源生产、储存、运输到汽车行驶全过程更高效的减排。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在电池,可选的动力电池类型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  汽车的成功商用都面临着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电池安全性、寿命、性能的挑战,这也必将推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迅速发展。
    同时,为了解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使这些不稳定性输出的能源,需要经过储能系统稳定后再入网,迫切需要发展储能电池,有效地调节电力峰谷差,减少和延缓用于发、输、变、配电设备的投资,提高现有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和供电可靠。
1.3 东莞的产业发展基础
    快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东莞电池产业迅速发展,在镍镉蓄电池、铅酸电池、锂电池等都有较好的基础,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电池企业有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高力电池有限公司、东莞市凌力电池有限公司麻涌电池厂、东莞市理土奥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金山电池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分别是固态锂离子电池、4R25成品电池、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和锂电子电池。
2 产业链布局
2.1 产业链分析
    电池产业划分为电池材料和部件生产、电池单体(或称电芯)生产、电池模块集成(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电池成组(多个电池模块构成)四个主要环节,产业内的企业可能涉及一个或几个环节。
    在电池产业链中,关键材料和电池成组的技术难度高、盈利空间大。电池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离膜、电解质四个部分,还有铝铂、铜箔、粘结剂等,电池材料一方面体现上游矿产资源的成本,另一方面其生产工艺较复杂、品质基本决定电池单体性能,因此在电池总成本中的占比也较高,但具体材料的技术成熟度(或生产难度)会有差异。电池成组的技术难度较高,要求很高。因此,产业内在电池组和关键材料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的厂商将易向前、后环节整合,成为动力电池产业壮大的最大赢家,而纯粹的电池单体厂商的控制力较弱。
2.2 产业链布局
    立足于东莞在电池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电池产业,从两方面谋求长远发展:
一方面,发展储能电池,有效地调节电力峰谷差,减少和延缓用于发、输、变、配电设备的投资,提高现有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和供电可靠,同时解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 并网问题,使这些不稳定性输出的能源,需要经过储能系统稳定后再入网。
    另一方面,发展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汽车动力电池。汽车产业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随着产业配套日趋完善,花都、开发区、南沙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已在广州形成。广州是全国乃至全球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深圳的汽车产业也正在迅速成长中。面对全球性的石油危机,汽车制造企业将瞄准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等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车,大力倡导绿色交通,把发展新能源车作为汽车产业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东莞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切入这一行业,降低电池的成本,提高性能,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加快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形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单体及模块、组堆及管理系统(BMS)等集成能力。
3 预期发展目标
建设高效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形成研发、制造、检测、试验、示范运行和服务等综合性功能,为广东省汽车产业基地未来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电池。2010年,新型高效电池年产值达到40亿元;2015年,新型高效电池年产值达到80亿元;2020年,形成电池自主化产业配套体系,具备强大的配套能力,新型高效电池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六)风电设备制造产业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永续能源,风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蕴量巨大。风力发电技术基本成熟,目前风力发电平均上网电价在0.5元/KWh左右,经济性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最接近常规能源发电。风电产业体系主要由上游的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中游的风电整机制造和下游的风电场建设与管理组成,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是风机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产业发展形势
     随着风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国内需求增加,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中国风电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部分企业兆瓦级成套机组初步实现产业化制造能力和批量化供应能力。风电的发展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实施细则的颁布,为中国风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球风电迅猛发展,其中近五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2007年我国提前3年完成《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目标。除了并网发电之外,风电的离网应用、风光互补系统也有一定的市场。
1.3 东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东莞的风电装备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外部环境好,发展前景好。东莞中德风电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具规模的专业生产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设备的企业,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达20%;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东莞建立公司总部和风力发电机研发中心。同时,东莞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电子电器上比较优势明显,有一批能够提供风电产业零配件的电子电器企业。
2 产业链布局
2.1 产业链分析
    风电装备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技术研发设计,设备制造,下游主要是风电工程和服务。
    研发设计。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我国商业化风电机组机型基本上还是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外部采购零部件实现的批量化生产,风电研发人员比较缺乏,设计能力较弱。
     设备制造。风力发电机组主要零部件包括叶片、主齿轮箱、发电机、电控系统、偏航装置和塔架等组成。世界风能协会在2007 年风电行业报告中强调目前处于全球风电零部件的短缺状态。国内风电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供应已成为瓶颈尤其是电控系统和轴承,基本依赖进口。叶片、主齿轮箱、等已经具备一定量产能力,但是配套能力仍显不足,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均在扩大产能。发电机、偏航装置和塔架等制造基础好、技术壁垒低。
     工程服务。风电工程是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最终产品。工程服务主要包括物流、安装、技术支持和维护等,主要为配合和保障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2.2 产业链布局
    东莞发展风电装备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进行布局。
    重点产品。鼓励各类企业结合技术、客户,发展各种规格和类型的风电产品,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型电厂和小型小户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加快小型风电机组的批量生产,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方法大力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变浆控制系统、整机控制装置、并网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围绕整机推动发展发电机、偏航装置、变速箱、塔筒、叶片等的研发和制造;另一方面,配合风电产业发展机组及零部件的运输、安装和维护等服务,逐步形成以风电机组电控技术为优势,包含风电  机组的研发、制造、运输、安装和维护服务等完善的风电产业链。
    关键技术。东莞风电装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储备总体薄弱。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紧跟、跨越战略,通过引进吸收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径,重点开发直驱型垂直轴风力发  电机以及风电机组变浆控制技术、整机控制技术、并网控制技术等风电机组的电控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能力。
3 预期发展目标
    2010年东莞风电装备产业在关键部件的带动下初步发展,达成10亿元的目标产值,其中小型风电1亿,整机3亿元,关键部件6亿元;2015年,形成58亿元销售规模,其中小型风电8亿,整机30亿元,关键部件20亿元;2020年,除了在国内风电装备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外,开发一定的国外市场,形成160亿元销售规模,其中小型风电20亿,整机70亿元,关键部件70亿元。
(七)能源服务产业
1 选择依据
1.1 产业特点
     能源服务公司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它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项目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支效益来盈利和滚动发展。
     能源服务公司是市场经济下的能源服务商业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其所开展的业务具有以下特点:商业性,能源服务公司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来实现赢利的目的;整合性,能源服务业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能源服务和完整的能源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的项目提供资金、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并且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多赢性,该类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使介入项目的各方,包括服务公司、客户、节能设备制造商和银行等都能从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风险性,能源服务公司通常对客户的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能源服务公司承担了项目的大多数风险,业务的成败关键在于对项目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1.2 产业发展形势
    能源服务被视为提高能效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幼年期”。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多数国家主要分布于商业、工业和市政。能源服务业中,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这种节能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
    美国最早出现的节能服务公司都是独立的,其服务范围主要是工业企业及大型建筑等公共服务设施。其后,一些节能设备制造商和公用事业公司也创办附属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节能服务公司产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4%。在2001年其产值20.6亿美元,几乎占全球节能服务业产值的2/3,2008年的产值达50亿美元。
加拿大最初是提供商业性的服务,随后加拿大联邦政府的节能计划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得到长足发展;西班牙的节能服务公司主要实施热电联产和风力发电项目,避免了来自用户方面的市场风险,选定热电联产的客户绝大多数为效益回报相对稳定的大型公建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公益事业部门;日本的节能服务公司自2002年以来,在工业领域的项目份额也开始迅速增长,由于政府主要采取了资金、金融和税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使得日本的能源服务公司走在了整个亚洲地区前列。
东莞市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同时,相关的服务产业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转嫁风险、分散技改成本来实现多赢的“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一方式正解放了具有节能减排义务的、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技术更新的重点能耗企业,解决高额的技改成本和投资风险难题,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几方各施所长,共赢互利。
1.3 东莞的能源服务业发展基础
    东莞市一次能源严重短缺,主要依靠外部供给。第二产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2-73%,这其中97.6%为工业所耗,大部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能源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问题,节能潜力很大,能源服务工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东莞市目前成立有能源行业协会、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东莞市东能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宏达工贸集团等单位提供类似服务。
     为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型加工制造工厂企业、学校、医院、酒店、宾馆、商场超市、写字楼以及市政工程项目,甚至居住建筑项目都需要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服务。潜在的服务者主要有以下三类:能源咨询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能源解决方案、能源效率审计、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工程验收、节能量监测、系统维护等技术服务,推广整合型的节能设备和技术;能源设备生产厂商,以生产节能或新能源产品为主,用以销售自产产品;节能产品销售公司,受节能产品生产厂商的委托,销售成熟的节能产品。
2 能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能源服务业向客户提供的能源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源审计及对改造方案和施工工程的设计。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购进和消耗能源的情况、各项用能设备和措施进行评价。测定用能量和用能效率,提出节支潜力所在,并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节支措施的经济收益进行预测。根据能源审计的结果,对客户的能源系统现状提出利用成熟的技术来降低能源成本的方案和建议。
2)项目融资及原材料和设备采购。能源服务公司向客户的项目投资或提供融资服务,可以利用自身信用获得商业贷款,也可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担保资金为项目融资提供帮助。根据项目设计的要求负责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所需费用由能源服务公司筹措。
3)施工安装与调试以及运行保养和维护。根据合同,由能源服务公司负责组织项目的施工、安装和调试,或由其委托的其他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能源服务公司对改造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还要负责组织安排好改造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检修。
4)节能量监测及效益保证。能源服务公司与客户共同监测和确认项目在合同期内的经济性,以确认合同中确定的效果是否达到。另外,能源服务公司和客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 用“协商确定”的方式来确定项目节支效果。
东莞市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工业服务业发达,为能源服务公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可以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能源服务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前期的能源服务项目可以首先从工业领域和建筑领域展开,一般建筑领域投资额较少,范围广、潜在服务对象多;工业领域则投资额高,需要有稳定的融资渠道作保障。
3 预期发展目标
依托松山湖科技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把节能服务产业打造成“立足东莞,服务华南”的现代服务业拳头产业。
2009~2010年,先期起步阶段,成立数家能源服务公司,对代表性的重点耗能单位进行诊断和项目设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2011~2015年,带动一批有相关基础的单位进入该产业,累计形成20家从事相关能源服务业的企业,实现年产值12亿元;2016~2020年,拓宽能源服务领域,基本涵盖工业、公共建筑等领域,并扩展到市政交通节能方面,累计有50家从事相关能源服务业的企业,预计实现年产值40亿元。
七、效应分析
(一)经济效应分析
东莞2008年GDP为3703亿元,工业总产值7222亿元,预计到2010年东莞工业总产值预计超过8000亿元,其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将约160亿元,占2%;2015年东莞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0亿元,其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约450亿元,占3%。预计到2020年东莞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0亿元,其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约1200亿元,占6%(表2)。
2 2020年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单位:亿元)
  产    业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太阳能产业 光伏产业 40 100 200
太阳能热水器 20 40 80
太阳能热发电 0 10 100
小计 60 150 380
LED灯具
制造产业
LED照明产品 10 30 50
红黄蓝芯片   10 50
单晶片、外延晶片   10 100
小计 10 50 200
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业及工程服务 新农村综合能源系统 10 20 60
城市垃圾处理 20 35 60
小计 30 55 120
热泵设备
制造业
热水器机组(万台) 85 270 620
产值 15 45 100
新型高效电池产业 产值 40 80 200
风电设备
制造产业
大型风电机组 9 50 140
小型风电机 1 8 20
小计 10 58 160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服务业 公司数量(家) 5-8 20 50
总产值 5 12 40
  总数 160 450 1200
(二)环境影响分析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到2010年,东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25万吨标煤,与燃煤相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6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000多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250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1667吨。
到2015年,东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80万吨标煤,与燃煤相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21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4000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5334吨。
到2020年,东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200万吨标煤,与燃煤相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53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1.3万吨。
(三)社会影响分析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可增加大量就业岗位,预计到2020年,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从业人数将达到10万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可带动东莞生物、电子、电气、机械等多个领域科技进步,促进东莞制造能力的扩展,推动东莞金融服务、工程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能力的迅速发展。
    太阳能、热泵等的利用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等的厌氧处理和利用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村户用沼气池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将改善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减少畜禽粪便对河流、水源和地下水的污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促进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村能源供应等公用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可以节约和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显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促进人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有力地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东莞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人才、投融资以及市场环境,来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一)        积极争取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相关优惠政策。
抓住中国推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基于东莞市的区域优势、科技和产业基础,积极争取广东省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项目落户东莞,争取国家和广东省的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各种优惠政策,把东莞打造成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要产业基地。
(二)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市发改局、经贸局、建委、科技局、环保局、交通局、质监局、农业局、法制局、财政局、地税局、市科协、有关区和镇政府、供电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综合规划和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
(三)  鼓励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多方筹措发展资金。
加强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应用,合理、经济、科学地投入资金。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投资。积极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四)  制定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东莞在申请较大的市以后,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积极制定符合东莞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促进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出台奖励或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我市科技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体系,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撑。
(五)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瞄准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先进技术,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缩短技术差距。通过政府科技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东莞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自主研发。通过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基地、共建技术平台、合作开发项目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完善人才队伍,增加技术积累,构建东莞特色的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人才,吸引和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东莞创业、或从事教育科研等,引进具有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的研究团队。组建若干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领域的专家队伍,把脉我市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发展。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
(六)开展宣传工作。
    开展不同形式的论坛,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深入研讨,征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
     三门峡富通新能源新能源生产销售颗粒机、秸秆压块机、饲料颗粒机、木屑颗粒机等生物质燃料饲料成型机械设备,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出售。


  • 上一篇: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
  • 下一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 更多
    木屑颗粒机
    木屑颗粒机